景區概況
OVERVIEW OF SCENIC SPOTS
景區概況
楓林谷森林公園位于桓仁滿族自治縣南部,區域面積2583公頃,地處長白山余脈,最高峰八面威海拔1305米。景區生態優良、溪水充沛、紅葉優美、交通便利,是紅葉觀光、避暑度假、休閑養生的絕佳之選。
楓林谷是遠離都市的“世外凈土”。景區生態環境優良,森林覆蓋率高達98.75%。國家一級保護野生植物桓仁山參、紅豆杉在景區分布;刺龍芽、大葉芹、刺五加等山野菜遍布林下,珍稀植物野生獼猴桃、天女木蘭分布較廣。
楓林谷是休閑養生的“天然氧吧”。景區氣候涼爽宜人,即使盛夏,平均氣溫20℃左右。景區溪水充沛清澈,曲折蜿蜒,形成飛瀑和潭池。景區空氣純凈,負氧離子每立方厘米3萬個,置身其中,令人頭腦清新,呼吸舒暢,心情愉悅,被譽為“最適合呼吸的地方”。
楓林谷是名符其實的“楓葉王國”。景區楓葉景觀優美,其楓葉品種最全、分布最廣、火紅最早、色彩最艷、持續最久,堪稱中國楓葉之最。秋霜之后,萬山紅遍,層林盡染,夕陽在山,楓葉在絢麗的晚霞下,盡顯楓情萬景區在鶴大(丹通)高速公路設有楓林谷站出口,距景區僅6公里,交通非常便利。
游精致山水,賞精品楓葉,吸清新空氣,品綠色食品,住森林人家,放飛心情,盡在楓林谷景區。
歷史沿革
發展歷程
楓林谷森林公園前身是桓仁滿族自治縣國有和平林場。和平林場位于桓仁滿族自治縣南部,距離縣城28公里。隸屬于桓仁滿族自治縣林業和草原局。于1958年建場,經營總面積3105.1公頃,森林蓄積38.3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99.1%,l林分起源以天然次生林為主?,F有職工52人,其中在職職工18人,離退休職工34人。
快速發展期:
1976-1997年,改革開放以來,林業工作重新得到重視,1979年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六次會議通過了《森林法》,1981年全國范國內實行林業“三定”等一系列重大決策的出臺,為國有林場發展創造了良好環境。同時,在市場需求的拉動下進入發展的快車道,高峰時期林場職工110余人,年生產水材8000余立方米,建有水材加工廠1處、林場子弟學校1所。
初建停滯期:
1958-1976年,林業局積極響應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在全國大規模造林的指示》,在八面威山下建立和平林場,歸屬桓仁林業局,負責區域內森林經營和管護工作。正值文化大革命時期,由于“大躍進”,部分森林資源遇到瓊奪性采伐,更新嚴重欠賬,林場發展幾乎停滯。
困難加劇期:
1997-2003年,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和林業工作指導思想的轉變,林場發展模式由水材生產為主轉變為生態建設為主,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的實施,采取了禁伐限伐政策,和平林場水材產量大幅調減,每年采伐限額僅剩2000余立方米,富余職工增加,收入明顯減少,林場陷入“資源危機、經濟危困”的兩危困境。職工生活困苦,住危舊場房,缺乏社會保險保障。1999年買斷了部分職工。
改革初探期:
2003-2011年,200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了《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特別是2010年國務院第111次常務會議對國有林場改革進行了明確部署。和平林場不等不靠主動作為,積極探索天保工程實施后的替代產業,先后發展干堅果經濟林、林下藥菜、林業種苗等產業,但受生產周期、市場價格影響,成效甚微。
改革深化期:
2011年至今。2011年11月,在縣委、縣政府領導下,桓仁8家國有林場共同出資,組建桓仁楓林谷森林公園旅游有限公司,開發建設楓林谷,發展森林旅,改變國有林場以木材生產為主的經營模式,變“賣木材”為“賣景觀”,實現“樹不倒,錢不少”,走出了一條國有林場生存和發展的新路子。2018年,率先在全省完成國有林場改革,全額納入事業編制,成為全省國有林場改革的一面旗幟。中央政治局委員、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在新華社內參上批示:集中開發,分別入股,是個好辦法!
取得成效:
1.國有林場經營活了。發展森林旅游后,收入驟増,原本最貧困的林場變成了最富裕的林場。和平林場已經徹底轉型為森林公園,干部職工成為景區的管理員、服務員和護林員。楓林谷成功開發,帶動了其他7家林場發展,2018年,楓林谷承接林場富余職工77人,為林場節約開支224萬元,富余職工得到安置,國有林場負擔減輕,為國有林場改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體制機制順了。林業局聯合8家國有林場,舉全局之力開發楓林谷,實行了完全公有制的股份制改革。8家國有林場入股,建立楓林谷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董事長由主管國有林場的林業總場場長擔任,楓林谷所在和平林場場長擔任總經理,其他7家國有林場場長為董事,2名副總經理和8名部長在林業系統內部競聘上崗,林業總場與楓林谷森林公園簽訂經營目標責任書,制定了目標任務,實行績效考核,理順了景區管理機制。
3.生態環境優了。開發建設楓林谷6年來,楓林谷森林公園累計收入4000萬元,相當于8家國有林場3年采伐森林的收人,保護了森林近10000畝。發展森林旅游,改變國有林場以木材生產為主的經營模式,變“賣木材”為“賣景觀”,做為生態重要區位的國有森林資源得到有效保護,改善了生態環境。
4.職工收入多了。楓林谷森林公園運營后,職工收入大幅增加。2018年,楓林谷副總經理月工資6000元,中層干部月工資4500元,職工月工資4000元,高于當地公務員的工資水平。楓林谷發展旅游前景一片光明,職工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以前沒有發放的公積金、取暖費全部發放到位,職工情緒穩定以前因為工資待遇等問題經常上訪的現象從根本上得到了杜絕,楓林谷成為了國有林場職工的“定心丸”。
5.職工精氣神足了。收人的增加、待遇的改善、工作環境的好轉,林場職工高度認可和贊揚開發楓林谷森林公園的舉措。干部職工開發建設、經營管理積極性空前高漲,責任心明顯增強,由林場“采伐工”變成穿戴干凈的景區“服務員”,職工都把楓林谷當成自己的家,當成自己的“金飯碗”。林業地位隨著景區的發展逐步提升,激發了林業人自豪感和主人翁精神,林場干部職工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形成了強大的工作合力。
6.干部群眾的觀念變了。楓林谷公園開發建設發展森林旅斿取得初步成功,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済效益三大效益共羸。和平林場一名老職工看到絡繹不絕的游客,感觸地說道:“原來站著的樹更值錢”。楓林谷的董事長長期從事森林經營工作,以前,一看到樹木,首先想到的是,這棵樹木伐倒后可以收入多少?,F在,一提到砍樹,他首先想到的是我們要保護好樹木,發展森林旅游,實現習總書記說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7.帶動地方經濟發展。楓林谷當地群眾,在開發建設公園前,收入的主要來源是幾畝地和外出打工?,F在,看到如織的游客,家家戶戶開起了農家樂,路邊擺上了森林食品和土特產品。依托森林公園,戶均增收3萬元。在楓林谷的帶動下,桓仁森林生態旅游得到了社會廣泛關注,大量社會資金涌入桓仁,在楓林谷所在的和平村,投資建設有漫谷小鎮、楓林谷里房車營地、虎谷峽、回龍湖等旅游景點,累計吸引投資10億元。
人文故事
桓仁旅游文化:
桓仁縣共有60余處(種)生態文化資源,分屬于地文類、水文類、人文類、歷史遺產類、氣候生物類。涵蓋了地質地貌、江河湖泊、生物群落、自然保護區、特色聚落、軍事宗教和土特生態產品等內容。數量之多,內容之豐富,為我國北方所少見?,F有世界文化遺產1處(五女山),國家級6處(桓仁國家森林公園、桓龍湖、老禿頂子自然保護區、地溫異常帶、八卦城、人參),省級6處(天女木蘭、望天洞、地缸子、老漫子畫屏山、鹿茸、滿族風情)。經過多年的歷史積淀,桓仁形成了以關東文化為主體,滿族、朝鮮族文化為鮮明特色,以抗聯文化、周易文化等多邊文化為融合體的多元文化。
通過幾年來考古發掘證明,在桓仁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6000多年前就有人類活動。經過多年的歷史積淀,我縣形成了以關東文化為主體,滿族、朝鮮族文化為鮮明特色,以抗聯文化、周易文化等多邊文化為融合體的多元文化,獨具鮮明的地域特征。
桓仁滿族文化:
滿族主要分布在中國的東三省,以遼寧省最多。另外,在內蒙古、河北、山東、新疆等省、自治區以及北京、成都、蘭州、福州、銀川、西安等大中城市均有少數散居滿族。
滿族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肅慎人,其后裔一直生活在長白山以北、黑龍江中上游、烏蘇里江流域。1644年清軍入關,統一了中國,形成滿漢長期雜居的局面。辛亥革命后,滿洲族改稱滿族。
滿族的秧歌十分活躍,有地崩子、踩高蹺等。春節時,滿族居住集中的木盂子仙人洞村,古城鎮的東古城子村白氏秧歌格外引人矚目?;溉事毟叩臐M族太平舞也很受群眾歡迎。文化館老師榮金創作的滿族民歌《渾江岸畔我的家鄉》廣為傳唱。還有兒童的打冰嘎、跑馬城、抓嘎啦哈、放冰爬等體育項目很普及。
桓仁縣朝鮮族乞粒舞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源于祈求農業豐收的民俗活動,原是農樂舞的一種,隨著時代發展,逐漸形成融自娛性和表演性為一體的舞蹈,乞粒舞于2006年首批被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此次我縣朝鮮族乞粒舞入選省農民藝術節開幕式,進一步弘揚我縣民間的文化藝術,展示朝鮮族民間舞蹈獨特的藝術風貌。
習俗方面:
東北人過年的習俗春節是中國最為隆重的節日,有很多古老相傳的風俗,以東北來說,講究就不少。舊時,一切辭舊迎新、祈福迎祥的慶典幾乎都集中在除夕夜舉行。 桓仁滿族至今保留祭祖先的習俗,如普樂堡鎮普樂堡村謝氏,每逢春節來臨,將家譜從譜匣取出,掛在西山墻上,祭品擺上供桌,自己制作的達子香放在木制的香碟內,然后點燃,三十支由長輩帶領,依次叩頭、跪拜,以示對祖先的敬意和懷念。有很多滿族至今仍保留這種習俗。
滿族今天還保留敬老,睦鄰的好習慣,在農村,鄰里有事都去幫忙。如蓋房子,紅的喜事,有的出人,有的出錢,人越多主人越高興,過年殺豬,邀請鄰里,吃白肉血腸粉條燉酸菜,共話辭舊迎新。
清代以來的300多年間,滿、漢長期雜居共處,關內的滿族已在語言、服飾、習俗等方面與漢族無差異;居于關外各地的滿族人民只是在滿族聚居的偏僻鄉村中,仍有一部分滿族居民使用滿語,保持滿族的一些固有習俗。同時,從漢族習俗(包括漢語詞匯)中也可找出一些滿族習俗的成份,但滿族群眾模仿漢俗,比漢族群眾模仿滿俗的更多。滿族是一個既善于學習又善于創造的民族,為發揚祖國文化作出了貢獻。
滿族的重要節日與漢族差不多,春節、元宵節、二月二、端午節、中秋節等。
主要禁忌:
東北人十分講究避諱。在全國各地,小吃最有名的一種就是“蘭州拉面”,可是到了東北就變成了“蘭州抻面”,為什么不叫“拉面”而叫“抻面”,這恐怕與東北人喜歡避諱有關系。其實不管是拉面還是抻面意思都是一樣的,可是東北到了東北,叫法就是不一樣。
還有一個詞“小姐”,在南方的飯店,你在飯店里面喊“服務員”,恐怕沒有人愿意理你。但是你喊“小姐”的話,服務員恐怕馬上就得過來。但是在東北的話,你在飯店里面喊“小姐”,就是喊破嗓子都不會有人理你,別人只會對你感到厭惡。
滿族人最主要的禁忌是不打狗,不殺狗,不吃狗肉,不戴狗皮帽子,不穿帶狗皮袖頭的衣服,不要當著主人的面趕狗,更不能說狗的壞話,否則主人會認為你是當面侮辱他,會不客氣地下逐客令,這與他們重視狩獵活動有關。
滿族以“西”為上,特別忌諱一般人,尤其是年輕人坐西炕,更忌諱婦女在西炕上生孩子。
滿族人還忌諱打喜鵲和烏鴉,忌在索羅桿上栓牲口。
飲食方面:
東北特色飲食:
東北人性格豪爽、重感情、大氣、愛喝酒。東北人喝酒都是用大杯子,喝多少自己心里有數。初來的話,看到這么大的杯子喝酒容易被嚇唬到,因為在南方那邊都是幾錢幾錢的小杯子,對著菜慢慢喝,一下一小杯。在這里,用大杯子喝酒,提議著首先喝到一定位置,俗稱“打樣”,說上桌上的其他人照著他的量喝。再有就是桌面所有的在座者都得說祝福的話,俗稱“提議”。另外,敬酒的時候,下屬的杯子不能超過領導的杯子,越低越好,年幼的不能超過年長的杯子。
在東北,什么樣的菜都能放在一起燉,俗稱“亂燉”。比較常見的就是:茄子燉土豆,豆角燉土豆等等。還有就是吃生菜,茄子,白菜,蔥,辣椒都是沾醬生吃的。南方人可能會很不習慣。
酸菜是當地人冬季必備的菜肴。東北冬季寒冷,時間較長,為備足越冬蔬菜,除貯藏白菜、蘿卜外,家家都漬酸菜。漬酸菜的方法是在入冬的時候買許多白菜(也有大頭菜,但不如白菜好吃),洗干凈,放進缸里,撒上鹽,密封,一直到一個月左右。酸菜可炒、做湯、填火鍋、做餡等食用。
由于冬季寒冷,東北人愛吃燉條、生蔬菜蘸大醬、餃子、殺豬菜等。酸菜白肉血腸、蘑菇、野菜是東北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特色菜肴。
東北菜品的特點:菜量大實惠、口味重。
桓仁滿族特色食品:
桓仁滿族自治縣地處遼寧東部山區,滿族人口眾多,占全縣總人口的45%,因而在飲食文化上保留了很多滿族特色。滿族人喜粘食,逢年過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桓仁延續至今,粘糕餑餑、粘火勺、豆面餑餑、牛舌餅、油炸糕、酸湯子、蘇葉干糧、薄櫟葉餅、火鍋、白肉酸菜血腸和豬肉燉粉條等獨具特色的傳統美食,仍豐富著百姓餐桌。針對滿族的飲食習俗,清末民初時的鄉謠概述地較有情趣:“南北大炕,高桌擺上。黃米干飯,大油熬湯。膀蹄肘子,切碎端上。四個盤子,先吃血腸。”又云:“粘面餅子小米粥,酸菜粉條燉豬肉。平常時節小豆腐,咸菜瓜子拌蘇油。”
桓仁朝鮮族特色飲食:
朝鮮族的飲食主要以米飯為主食,以湯、醬、咸菜和其他泡菜為副食,具有自己獨特的飲食風俗。
在節日或招待客人時的特制飲食主要有冷面、打糕、松餅等主食。
朝鮮族冷面以它獨特的風味聞名中外。這種冷面把蕎麥粉、面粉和淀粉等摻和壓制成面條,加以牛肉湯或雞肉湯,然后在面條上放一些胡椒、辣椒、牛肉片、雞蛋、蘋果片、香油等調料。過去,朝鮮族有正月初四中午吃冷面的習慣,說是這一天吃了冷面,就會長命百歲,因而又得名為"長壽面"。
在肉食品中,朝鮮族最喜歡吃牛肉和狗肉。狗肉湯不僅是香辣可口的"誘人湯",而且是滋補身體的"營養湯"。每當貴客來臨或喜慶的日子(婚喪不殺狗),朝鮮族都要在家里擺"狗肉宴"。